(院友工作组 谢琦彬)6月11日早上,我在船池实验室前见到了在这里工作了将近三十年的朱建华老师,朱老师是骑着单车来的,声音一如电话里的爽朗、有活力。朱老师自1977年到华中工学院造船系参加工作以来,参加了襟翼舵、转柱舵及三峡高压母线等一些科研项目实验及研究,襟翼舵、转柱舵曾获得部级科学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1990年调到船池任实验室副主任直至退休,1998年获得高级工程师的称号。2011年退休后被实验室继续返聘一直工作到2018年。
不畏艰难,兢兢业业
朱老师主要负责船池实验室的教学及科研项目的实验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因为当初老师学的是工业自动化而非船舶专业,因此在调到船池后一切从头学起,为了尽快地掌握船舶性能方面的技能,老师除了自学本专业理论知识外,还向行业内其他老师请教和咨询,30年的工作及努力使其从一个外行到掌握了很多船舶性能实验和水动力性能实验的知识与经验,成为在船舶行业内闻名的工程师。
朱老师在多年工作中也经历了很多难忘的事情。在2001年,船池实验室承接了北京某研究所的一个水陆两栖车的项目,它是喷水式推进,最快可达20几公里/小时,由朱老师负责的这个项目的试验,在实验要满足许多相似原理情况下,模型做的比较大,所以电机功率也很大,为了与拖车4.4米/秒的速度匹配,模型的推力达到了两三千牛。船池之前从未做过如此大推力的自航实验,而且模型没有相应的刹车系统,全靠4个人力把握,试验难度可想而知。实验时两个泵达到了三千转,把水池4米深的水都搅了起来,大家说整个车跑起来就像猛龙过江非常壮观。
朱老师作为实验的总指挥,要协调统筹好每一项工作,付出了特别多的心血。有一次在部长要参观实验前2天恰好一个重要仪器的多根线断了,由于没有图纸,大家一直做到晚上12点多钟也没修好。朱老师只好准备清晨4点出发,坐早班机把仪器送到北京再返回。所幸一位懂机械的学生一起配合忙了通宵修好了仪器,老师才松了一大口气。
在2001年底,实验室又接到了广州船舶设计院委托的穿浪式快艇项目实验,任务非常紧急,要求2002年5月1日之前要交报告。从2001年11月底开始,实验室全体人员都进入了备战状态,而该项目实验内容非常多,要求也很高,国内3家单位同时开展比对试验。除了快速性、耐波性还有结构性试验。一共有四个模型,光耐波性实验就达到93个状态。不仅有迎浪、随浪、斜浪;波高、波长、速度等参数都要发生改变,可谓是五花八门。大家每天都从早上八点打卡,一直加班干到晚上甚至是过十二点,直至大年三十朱老师他们还在船池讨论,大年初四就恢复了上班状态。朱老师每天早上就要计划好当天的工作安排及人员协调,试验结束后还要分析甄别数据优化实验方案。有时从早上八点一直坐到晚上十点,经常拿方便面和面包充饥。在实验室同志们的共同努力下,2002年4月16日完成了全部实验和数据分析,比计划整整提前了两周。从大年初四到四月十六日朱老师仅休息了一天,做完实验后朱老师身体出现不适,体力极度透支住院了。
朱老师称自己是工作狂,而在心血与付出之中更能窥得她对于工作的热爱,老师一直在和我们强调一种精神,那就是潜心投入工作,不计较名利得失,最终享受过程。
不断创新,精益求精
朱老师说,实验室工作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枯燥,但细细探寻,就会发现很多机理,一旦实现就会特别有成就感。之前实验室一直采用机械测量的工作方式,朱老师在1998年提出改革,全部采用计算机智能化操作,之后的工作效率直接翻倍,获得了学校实验技术一等奖,当时的先进程度超过了国内同类水池单位。
1995年老师帮助一个学校做一个气囊通过水压扫雷的试验,这是国防上很重要的一个项目。开始这个试验做得非常不顺利,需要反反复复排水放水,做了一个多月都没有进展。由于只有一点连接,气囊行进时造成水流非常不稳定,容易摇摆,难以得到数据。最后朱老师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气囊前方设计了一个水下传感器,在气囊中间穿了一根钢丝固定。这样既可以测力,同时极大程度上减轻气囊摇摆,只用了一周的时间就解决了前面所有的问题。那时朱老师才40岁,对方学校给予了老师很高的评价。
朱老师有着良好的工作习惯,每一天都会记录自己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已经累积了好多个工作记录本。积累总结就是她的工作经验,遇到问题一查便知,她常常告诫学生任何事情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有一次老师受邀参观一个实验,当看到实验数据时仅凭经验就判断出实验有误,更是精确找出了问题所在,这是老师不断积累思考得来的结果。就像卖油翁一般,无他,唯手熟尔。
长期的工作方式使老师养成了做任何事情都要精益求精,毫不懈怠。在完成穿浪式快艇实验后光耐波性实验数据就有三百多页,三个学校最终实验的数据经有关单位批准以我们学校为准,通过实船试航得到结果也与我校提供的数据相当接近。像这样的故事,朱老师说还有很多很多。
不顾名利,无问西东
2007年,学校在大学生开放日期间,船池实验室首次对社会开放,引起了许多高中生及家长的密切关注。为此湖北及武汉的多家电视台报道称当时全国高校中NO1的水池终于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实验室的老师们做了精心准备,展示了我国自行设计的多种新型船型,并邀请参观人员在拖车上观摩穿浪快艇在波浪中行进的姿态,引起了参观者极大地兴趣与关注,展示异常成功。当场就有家长和同学表示要报考华中科技大学的船海学院,立志奋发自强,将以科学奉献为终身目标。
曾在九十年代,老师为了做一个声纳系统的破坏试验,要钻到洞口非常小的玻璃钢模型里面粘贴几百个应变片,由于进出不方便,朱老师钻到模型里去一干就是一二个小时。因为太过疲惫和一些有害气体,朱老师后来都没有力气出来了,最后还是两个人将老师拉了出来。即使这么辛苦,老师也没有什么怨言,她认为这就是她的工作,一点也不后悔这些付出,每次实验的成功就是最大的满足。
朱老师和我们说,不要害怕学习造船知识。虽然有些课程比较难学,但在年轻时不要害怕付出,因为你现在的每一次的努力与付出,都是为以后走向人生道路踏下的坚实的脚印。不要将名利放在第一位,要有理想有抱负,你付出了,自然就能得到回报。即使回报可能不如你愿,但是有一个奋斗的过程,那都是值得的。
老师最后还给同学们一些寄语,首先是要踏踏实实学习好专业知识,不能投机取巧。其次是开拓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这在工作上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要有自己的思考,有谋略,不能只顾眼前,要站在高处看事情。最后是要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现在的努力是一颗种子,在之后的人生里必将结出丰硕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