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作者:吴珍)
5月3日下午,我在洒满阳光的梧桐雨咖啡厅见到了还育源老师。还老师1965年进入华中工学院造船系教书,先后担任过系主任秘书、船池主任等职务,为华中大和造船系的发展奉献了毕生精力。老师面色红润、精神矍铄,采访过程中一直唤我“丫头”,亲切得像自家爷爷。“我喜欢和你们年轻人打交道。别看我年纪大,我还跟得上你们年轻人的潮流呢。”
自力更生,研制天平
还老师参加工作后不久,遇上了“文化大革命”,学校师生全部到湖北咸宁搞“斗批改”。1970年从农村回来,此时学院开始完善风洞实验室设备,老师所在的教研室负责研制天平。当时天平价格昂贵,一台大概要三万左右。“毛主席教导我们要自力更生,所以我们打算自主研制,教研室的老师基本全员参与。”教研室购买了天平的总装图纸,然后画零件图,加工零件并组装,最终把天平的造价控制在了3千。还老师负责刀口加工,经过锯、刨、锉等多道工序后,刀口精度达到了0.1毫米,令人称叹。
建造船池,矢志卓越
造船界有一个共识:“迄今为止,造船科学的所有成果都是在船模试验水池中产生的”。因此,华中工学院造船系在1959年成立之后,尽管建系任务繁重,依然把建设船模试验水池实验室的任务列在议事日程之中。但是1966年文化大革命的发生导致船池设计工作全面停止,经过几年停顿,湖北省于1971年初批准了我校船池建设项目,开始了船池建设工程。在朱九思院长的亲自领导和直接指挥下,学校克服了极大的困难,为建设船池自筹资金150万元,在广大校友和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逐个解决了建设船池所急需的大量木材、水泥和钢材,以及重型钢轨、特种双金属划线等各式各样的材料、设备和加工问题。还老师主要负责拖车控制电力系统。拖车是拖曳水池最核心、最重要的设备,拖车系统的控制系统由模拟控制器构成,其电路结构以各类分离元件为主,电路结构相对复杂。还老师虽然不是科班出身,但是文化大革命期间自学了电路基础、开关电路等专业知识。为方便工作的开展,老师参与了设计方的设计工作,最终设计的拖车控制系统动态精度达到千分之一,即以1米每秒的速度运行误差小于1毫米。1978年全国船舶力学委员会主持并通过了我校船池检测和验收,全国与会专家一致好评,1987年第19届国际船模试验池会议(International Towing Tank Conference 简称 ITTC)接受我校船池作为ITTC的正式成员单位至今。“我校船池的建设是举全校之力办大事的一个成功的典型,方向正确,目标明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这段历史值得总结,这种精神需要发扬,对于今天正在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奋斗的华中科技大学来说,建设船池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还老师深情地说。
发挥余热,不计名利
2020年新冠疫情席卷武汉,牵动全国人民的心。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病毒,已经75岁高龄的还老师第一想法是“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能做什么”。他主动负责68位退休教师及其家属的体温监测汇报,帮助有困难同志购置菜、药、快递等物资,保障他们的正常生活。作为疫情期间华中科技大学年龄最大的志愿者,连续两个多月,还老师都没睡过午觉。“那些冲锋在前的医生护士才是真的辛苦,我这点苦算什么。”学院党委为还老师申请了“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等称号,还老师却说“这是一名老党员应做的,我都一把年纪了,还是多宣传宣传年轻人”。
采访结束后还老师和我们合影留念,细心询问我们学业、生活上的困难,鼓励我们好好学习专业知识,投身船舶事业,建设海洋强国。
船海学院校友工作组
2021年5月